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报道
清风正气
  发布时间:2012-03-02 13:59:34 打印 字号: | |
  一身铮骨斗国贼

  中国,是一部辉煌的几千年文明史,又是一部血与火的搏击史。她在刀与剑中显现着岿然挺拔的本色,在生与死中熔铸出躯躯铮骨。涛涛巨浪撞击下曾经发生过的这十大御史弹劾案,就是历史的见证;东汉的监察官李固、杜乔等人,又是这铮铮铁骨中的先驱。

  东汉王朝日益腐败,到和帝时,朝廷大权已旁落到外戚手中。皇帝的废立都由外戚所左右。章帝以下,所立皇帝最大的不超过十七岁,最小的不过百日。因皇帝幼小,皇太后就临朝听政,所依靠的势力就是家亲,由此,梁商、梁冀父子借梁太后之势相继掌握了朝廷大权。

  梁冀本是一个纨绔子弟,史书上说他外貌丑陋,两眼如凶豺。嗜酒,贪色,嫖赌,斗鸡玩狗,无所不精。就这么一个败类,于永和六年(141年),在其父梁商死后,竟被任命为大将军。自此,流氓无赖行势,东汉的天下被抛进了灾难的深渊。

  在一年的时间内,东汉王朝接连死了顺、冲、质三个皇帝。顺帝死因不明,冲、质二帝皆被“鸩死”,连新登位的桓帝也提心吊胆。

  朝野士庶更是敢怒不敢言,谁要触犯梁冀一门,就被开杀戒。有个西域胡商,只因误杀了梁家一只兔,就被牵连杀死十多人。他的弟弟梁不疑爱与知识分子交友,他就派人暗中监视,有一次,南郡太守马融和江夏太守田明路过梁府时顺便探望一下,田明因此被杀,梁不疑从此再也不敢与外界交往。

  东汉名义上是刘家天下,实际是梁氏王朝。梁冀一门,前后封侯7人,立皇后3人,有6个贵人,2个大将军,封食邑的7人,卿、将、尹、校15人。梁冀的儿子年仅16岁,无知无识,竟也做了堂堂河南尹。梁冀的妻子孙寿,是一个很妖艳的女人。她一家身为侍中、卿、校尉、郡守、长吏者也不下十几个。真可谓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。

  梁冀是没戴皇冠的帝王,拥有封户3万,妻妾成群,可以任意大造宫殿,阔比皇宫,生活荒淫无耻,穷奢极欲,登峰造极!

  面对这样一股凶残腐朽的政治势力,正直的大臣进行了坚贞不屈地抗争。最优秀的代表人物是荆州刺史李固和杜乔。他们对诬、贬、罢、狱、杀全然不顾,浑身是胆,铁骨铮铮,成为传诵青史两千年的“一代楷模”。

  顺帝登位时,梁商凭借女儿是顺帝的皇后,做上了大将军,权势已经炙人。年轻的李固,便上“对策”弹劾他说:“自古以来,后妃家族乱政,屡见不鲜。当今梁氏不仅垄断皇后的位子,得到很高的爵位,而且梁氏子弟也都跟着升官腾达,掌握权柄。要使国家安全,即应除掉梁门的大权,使政归朝廷。”并且建议要“罢减宦官,夺其重权。”顺帝不仅未采纳李固的建议,反而将梁商升为大将军,梁冀出任河南尹,使其权势更加膨胀。而李固不久却遭到诬陷,被外调去做广汉的小官。他感触万端,便解下印绶,回到了故乡。这时的梁商对李固又采取一打一拉策略,提拔他为从事中郎。但李固毕竟是李固,并没有屈从腐朽的外戚。

  这次的弹劾斗争,虽然序幕刚刚拉开,就以李固的被诬贬而告结,但年轻的刺史,经过斗争的洗礼,意志更加坚强。回朝不久,他又上书皇帝再弹梁商:“爬得太高则有危险,水太满了会溢出来,如今大将军功成名遂,为了避免忧祸,应当自动引退,切不可给国家带来灾难。”顺帝并不领李固的情。于是,梁商又借故将李固调离朝廷,让他去做荆州刺史。实际上这只是一次警告性的贬谪。

  梁冀继承父职升为大将军,而李固还在地方。他依然按照他的意志,依法严惩贪赃不法官吏。一些梁氏门徒,如南阳太守高赐等就去行贿梁冀,于是梁冀派人持文书急救,可李固不买账,梁冀便下令把李固再贬为泰山太守。不到一年,李固接连二次被贬。但是,李固治理地方有政绩,被朝野称之“天下第一”,纷纷要求他回朝执政,梁冀出于强大的压力,只得将李固调回朝廷。在贬压面前,李固的无畏无私,表现了一代刺史的高大形象。

  年仅三十岁的顺帝突然死亡,朝中一切权力均被梁家把持,围绕着立帝之争,李固对外戚集团的弹劾更加艰巨。

  在梁冀的把持下,立二岁的刘炳为冲帝,梁太后临朝听政,梁冀掌握实权。冲帝不久被毒死,再立谁为帝?李固与朝中大臣坚持立“年长有德”的清河王刘蒜,梁冀却一意孤行,立了八岁的刘缵为质帝。梁冀虽然取得了胜利,不屈不挠的李固却也趁此在朝臣中公开揭露了外戚集团的罪恶目的。恼羞成怒的梁冀就诬告李固网罗门徒,结交死党,离间皇族与外戚的关系,罪在不赦。连汉质帝也着实看不惯梁冀的横行傲慢,在群臣面前说他是“跋扈将军”,不几日,他又被梁冀在饼里下毒害死。

  对质帝的暴死,李固与大臣们更进一步看清了梁冀集团的阴险。于是,李固又上书疾呼:“悠悠万事,唯此为大,国之兴衰,在此一举!”他的疾呼实际上也是一个动员令,由此,他联合了司徒胡广、司空赵戒、光禄大夫杜乔等,坚持要立清河王,并博得了多数朝臣的赞同。按照梁冀的本意是要立已准备娶他妹妹的蠡吾侯刘志为帝。在李固的攻势下,他一时狼狈至极。

  老谋算的宦官曹腾却看准了时机,在当天深夜就密访梁冀。他作为宦官权益的代表,要梁冀当机立断,并威胁说:“大将军累世的荣辱富贵也在此一举了!”有宦官集团撑腰,梁冀一时气壮起来,第二天杀机毕露,发誓非立刘志不可。胡广、赵戒等都被他的淫威吓破了胆,当场背叛屈从,敢于公开抗争的只有李、杜二人。梁冀便动用军中之权,串通太后,先罢了李固的太尉,彻底剥夺了他的弹劾权。

  即使是这样,李固也不低头,依然上奏太后,继续抗争。这下子又激怒了新皇帝刘志,因为也直接涉及他的利益。

  封建皇帝与外戚势力的同流合污,决定了这场弹劾斗争的命运。建和元年(147年)11月,刘文与刘鲔联合要以武力立清河王为帝,这正好与李固不谋而合,给梁冀找到了口实。李固被诬与刘文、刘鲔谋反被捕下狱。李固下狱后,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震动,王调和赵承等数十人带着铁铐、木枷去宫廷为李固申诉辩诬,梁太后怕事闹大了,不得不将李固放出。李固出狱后,又上了一封弹劾书。这次梁冀决心已定,非除掉李固不可。于是,他借用他扶持的新皇帝,再次将李固下狱,秘密杀害,李固时年54岁。

  与李固同时被害的还有杜乔,及他的两个爱子。李固被罢官后,朝廷内外个个自危,唯独杜乔正言厉色,昂首斗凶。梁冀以太尉的高位收买他,他不为所动,而利用这有利地位继续弹劾外戚势力。所以,梁冀视他为又一个李固,以谋反罪将他处死,并与李固一同暴尸城北。李固的长子李基、次子李兹,都因坚定站在父亲事业的一方,被杀害在狱中。三子尚小,在正直大臣的帮助下,始得逃命。李固被杀前,还特地写了一封慷慨激昂的绝命书,斥责警告叛变者和外戚势力。他写着:“作为朝廷的大臣,就应竭尽全力,甘愿冒生命危险,立志匡扶汉室,使它中兴。你们这些小人面对梁氏外戚的淫威,却颠倒了吉凶和成败,身居要职,享受厚禄,眼睁睁看着王室即将倾倒。我李固虽然死了,死得其义,而正直的人们,决不会退缩,后人也绝不会忘却这场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弹劾斗争。”

  历史并没有辜负李、杜。他们被杀害了,斗争仍在继续。郎官袁著,年仅19岁,他愤慨地给桓帝上书说:“势分权臣”必将危及朝廷;梁冀“权重震主”,也将难以“全其身矣”,把外戚集团对国家社稷的危害揭露得淋漓尽致。梁冀马上派人捕杀袁著。袁著先是改名逃亡,接着又托病假死,用蒲草结成尸体,下棺落葬,以掩遮梁党耳目。梁冀还是暗中派人侦查,终将袁著抓住,活活打死。太原的郝浩、胡武又联名上奏三府,梁冀又立刻捕杀胡武,杀其家族60多人;郝浩知道难已生存,便叫人抬着棺材到梁冀门前自杀。

  地方监察官杨匡,听到李、杜被害的消息后,自陈留县一路号哭到洛阳,为他们守护尸首,驱赶蝇虫,长达12天。后又亲“带金夫金质”,上书朝廷,替李、杜伸冤,硬是要回了二公的尸首,给以埋葬,连梁太后都被杨匡正气折服,不敢再治他的罪。

  李、杜等一代监察官员为国捐躯的气概,始终感动着后人。十多年后,第二代的监察官司隶校尉张彪,经过周密策划,终于借助宦官力量,以武力围攻梁冀,逼得他当即自杀,梁氏家族“无长少皆弃市”,扑灭了这个最凶最恶的国贼与外戚集团。

  之后梁家被抄家,财产全部拍卖,官府获得三十多亿钱,可用于减天下税租之半。

这场时经15年的弹劾要案,以两代监察官员的浴血奋战而告终结,并以它的曲折、残酷和惊心动魄永驻史册。(作者 李铁)

       浩然正气除宦害

  东汉末年,国家的最大一害是宦官。

  公元147年,汉桓帝登上皇位。因为他年幼,外戚梁冀代摄朝政,垄断王权。待小皇帝长大后,他要执政,便依靠一批宦官消灭了专权的梁冀集团。

  在这场权力争夺中,因为宦官单超、徐璜、具瑗、唐衡等5人,建有殊功,朝廷特“赐钱各千五百万”,并同日封侯,由此被称作“当世五虎”;此外,小黄门刘普、赵忠、侯览等人也被封侯。自此,宦官集团很快取代了外戚势力而跋扈朝纲,唯宦官之命是从,汉桓帝本人由外戚的傀儡变成了宦官的傀儡,不久,单超死,桓帝追封他为车骑将军,赐侯将军印授、东园秘器、棺中玉具,还派五营铁骑将士和侍御史为其举行国葬,对宦官的私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
  宦官依赖皇权,比外戚更肆虐残暴。政治上,他们挟主专权,实行独裁统治,培植宦门爪牙。如单超弟为河东太守,弟子匡为济阴太守;徐璜兄为下邳令,弟为河内太守;具瑗兄封沛相,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权力地区,成为一方的蠹虫。他们凶狠暴虐,只要发现其他官员稍有不满,就诬告陷害,或罢官下狱,或流放禁锢,或杀身灭族,无所不用其极。经济上,他们兼并土地,巧取豪夺,与强盗无异。在生活上,他们腐化糜烂,挥金如土,个个“皆竞起第宅,楼观壮丽,穷极会巧。”在密室中,也堆满了“金玉珠玑,异方珍怪”。而且,还随意掠夺良人美女做姬妾,残害百姓霸占民宅民田。仅侯览一人就“夺人宅381所,田118顷”;还“破人居室,发掘坟墓,虏夺良人,妻略妇子”,甚至一次杀害数十个百姓,陈尸路旁。他的哥哥侯参出任益州刺史,凡遇民间富户,就诬陷犯有“大逆之罪”,诛灭全族,贪赃财产累计数亿。宦官徐璜侄子徐宣因抢夺汝南太守之女未逞,竟将该女抓来官衙戏侮射杀。

  在宦官集团的残酷盘剥下,广大农民纷纷逃亡,农村变成了一片荒漠;搞得“田野空,朝廷空,仓库空”,甚至政府连官吏的薪俸都无力支付。人民极端贫困,不得不“卖其首级以要酬赏,父兄相代残身。”为了生存,人民就只有起义暴动,自桓帝元年至灵帝中平元年,37年中,农民暴动22次,东汉王朝已处在全面崩溃的境地。

  面对国家的危亡,耿直派官僚和太学生们不得不挺身而出。虽然他们没有建立统一的组织,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,但他们消除弊政、拯救国难的意愿却坚定不移。由此,以监察官李膺为首领,展开了一场弹宦官,除奸暴的壮烈斗争。

  李膺,字元礼,颍川人(河南登封)。他饱读诗书,满腹经纶,能传授学业,能带兵打仗,历任青州刺史和渔阳太守等职。当时鲜卑族屡犯边塞,李膺担任乌桓校尉,他身先士卒,不避矢石,大破鲜卑后升度辽将军。他执法不挠,疾恶如仇,对宦官势力的飞扬跋扈,深恶痛绝。他下定决心惩治宦官势力,为国家除害。

  延熹二年(159年),李膺任京都行政长官河南尹。他联络廷尉冯绲、大司农等一批正直官员共同与宦官抗争。他首先下令惩治宦官的走卒宛陵大豪羊元群,以贪赃枉法,声名狼藉的罪名将他逮捕下狱,接着上书弹劾,要皇帝依法严惩。这时,各地惩宦的斗争也很有起色,南阳太守诛杀了一个与宦官相勾结的商人;太原太守诛杀了“贪横放恣”的小黄门赵津;山阳太守翟超籍没了侯览老家的资财;东海相黄浮,逮捕了射杀太守之女的下邳令徐宣,将他弃市。于是,羊元群同宦官们串通一气,联名上诉于桓帝的御前。这位昏庸的皇帝龙颜大怒,逮捕了这五位太守和监察官,并下了死狱。当时大臣陈蕃曾上书极谏,但援救无效,太守们或杀或贬,李膺、冯绲等被罚在宿营工场做苦工,受尽了凌辱。这就使李膺更加看清了宦官无法无天的凶恶嘴脸。

  在李膺等人的斗争精神的感召下,耿直派大臣和太学生很快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,把讨伐宦害的火种撒向了神州大地。

  汉桓帝摄于群情的激愤,也释放了李膺,又起用他为司隶校尉。这个新授命的京都监察官,一上任就向宦官们开了第一刀。桓帝所宠信的内侍、张让的弟弟张朔,在任野王县令期间,依仗宦官势力为后盾,为非作歹,竟杀孕妇来取乐。李膺下令捕拿他,他畏罪潜逃到京师张让家,藏于“合柱”中,李膺闻讯亲自带人径入张宅搜捕,将张朔从空心的合柱中搜出。经过审讯后,处以极刑。张让向桓帝哭拆,桓帝责问李膺为何不经奏准就杀了张朔,李膺严肃地回答说:“按照春秋决狱,公族有罪虽可赦免,但有司执宪不从。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执法原则,来迅速了结积压的案件。难道办案迅速也有罪吗?陛下,我并不怕死,但请宽限我五天,待我‘克殄无恶,退就鼎镬’”。意思是说,等我肃清贪官污吏后,就回来拜伏在你的面前受刑,上刀山,下油锅也无所顾忌。李膺的一番义正词严,说得桓帝无以对答,只得对张让说:“这是你弟弟的罪过,司隶有何错?”自此以后,大小宦官更加痛恨李膺。但是李膺却不避艰险,继续坚定不移地打击宦官势力。他又数次上书揭露宦官们的种种罪恶,劝谏桓帝能够以前朝为鉴,识别宦害真面目。然而,他越弹劾,桓帝越信赖宦官;他在士人和太学生中的影响愈大,宦官就愈要置他于死地。这时,恰好发生了张成的事件。河内张成,教子杀人,李膺将他收捕,强行伏法。张成本以方术与宦官、桓帝有较深的交往,宦官遂教张成弟子牢修,上书诬告李膺等,“交结门徒,结成朋党,毁谤朝政,败坏风俗。”在宦官的煽动下,桓帝下令逮捕党人200余人。他们的项、颈、手、脚都被加上“三木”的刑具,头被蒙盖着严刑拷打。李膺骨头很硬,他利用供词,继续检举宦官子弟,宦官因此怕惹火烧身,不敢深究。太尉陈蕃等也极力反对迫害李膺等人,他上疏说:“今天所逮捕入狱受刑的人,都是海内有声望的人才,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忧虑,对他们予以十代人的优容还不够,那有无缘无故逮捕拷打他们的理由呢?”皇帝要他在判决李膺等人的文件上签字,也遭到他严正拒绝。太学生首领贾彪,见事态扩大,乃潜入洛阳,求援窦武。窦武乃以桓帝岳父身份请求朝廷放党人,并以托病上交官印相胁,迫使桓帝不得不释放了党人,但规定禁锢终身。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“党锢之祸”。

  这次党锢之祸后,弹劾斗争仍在继续。

  公元167年,汉桓帝死,十二岁的灵帝继位,窦太后临朝听政,大将军窦武掌握了朝中大权。窦武上任,即起用陈蕃出任太傅,征召被废黜的李膺、杜密等人出任监察官,继续除宦的大任。这时,灵帝的乳母赵娆又与宦官勾结一气,肆意淫乱毁政,灭宦除害已迫在眉睫。窦武、陈蕃和李膺轮番提出弹劾,要窦太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,趁其羽毛未丰,尽快把宫中隐患及其遍布全国的爪牙一网收尽。但窦太后不同意惩办,尤其是不愿杀她最崇信的宦官曹节。

  此时,消息已经传开,朝野喧哗,宦官集团大为震恐。形势已迫使李膺他们早日行动。建宁元年(公元168年)八月,他们先抓到宦官郑飒进行审讯,郑的供词牵连到了曹节、王甫。接着,他们又上奏请求逮捕曹节等人。谁知宦官竟私自偷看了奏章,在宫中煽风点火,群起诬告窦武、陈番、李膺等正在谋乱废帝。终因寡不敌众,窦武兵败自杀,陈番被秘密杀害在狱中。

  窦陈身亡后,屠杀接踵而至。宦官指向的目标,就是以李膺为首的“八俊”,以范滂为首的“八顾”和以张俭为首的“八极”等人。面对死亡,太学生们都要李膺逃走,而李膺镇静异常地说道:“作为国家的大臣,应当事不辞难,罪不逃刑,这也是起码的人节。况且我已年迈六十,死生有何恐惧呢?”次日,他主动赴诏狱,不久,被宦官们用酷刑拷打而死。杜密、范滂等百余名官员被捕杀害。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几无遗存。

  宦官集团镇压了“党人”,却无法铲除他们自身的罪行;李膺等人的献躯却大大激励了人们反宦的壮志。20年后,不屈不挠的第三代御史继续同宦官搏击。

  公元189年,14岁的刘辩继位,何太后临朝秉权,何进由一个普通监察官晋升为大将军。于是他又同侍御史袁绍共商再除宦官。他数次弹劾,宦官集团已是权重日久,罪恶蔽天,如不杀尽,必是未来大患。但何太后的母亲已被宦官重金收买,成了他们的代言人。何进出师不利反遭残杀。袁绍见此情景,采取果断措施,与监察官吴匡举兵进宫,火烧了九龙门和东西宫,把二千宦官,不论少长,全部捕杀。至此,李膺、何进等人终于以生命的代价,消灭了祸国殃民的宦害。(作者 李铁)

         清雍正皇帝与反腐败斗争

 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时,财政严重亏空,贪污舞弊成风,百姓流离失所,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。为了巩固政权, 雍正皇帝任用一干能吏,实行税意改革,建立了封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反腐机制。

  建立“不能腐败”的防范机制。三朝宰辅张廷玉,处中央机枢之位,统筹全局,机敏练达,多谋善断。他因时而宜,致力于建立制度完善的防范机制:一是完善制度。他对全国的刑法、钱法、监查制度了如指掌,同时他长期办事,对官场弊端十分熟习,据此他把各项制度一一加以修正总结,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,并“铁牌定制”,广为宣示。二是严格执行制度。他一方面广开言路,主张对官员的公开监督,认为“事无不可对人言”。另一方面秉公执法,对于贪官,即使是亲哥哥张廷璐,他也决不姑息;对于廉官,即使触怒皇帝,他也舍身相护,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。

  建立“不需腐败”的保障机制。两江总督李卫,聪明多智、巧于任事,出身于乞丐奴仆,得雍正宠爱而授官。他总督江南,富甲天下,因地而宜,致力于建立“不需腐败”的保障机制。一是高薪养廉。清代官员俸禄偏低,造成了官场公开腐败的奇怪现象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李卫提出“高薪养廉”。江南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,他对来往商贾、各种娱乐场所课以重税,用来补贴官员俸禄的不足。二是加大“腐败成本”。对拿了“养廉银”还照贪的官吏,不管数目大小,他拿住了就抄家杀头,软硬齐施,使江南官场贪风大减。

  建立“不敢腐败”的惩治机制。河南总督田文镜,忠君勤政,公心耿耿。他总督河南,致力于建立严刑峻法的惩治机制。一是加强督导,他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,对全省的军政、民政、财政、学政各个方面严加监督,官吏稍有差错,他就“拜折参劾”。二是严厉惩处。对于贪官,他历来是酷刑峻法,“小过而施大刑”。他主张官民平等,越是仕绅犯法,越是严加苛责,不留情面,因此全省官员“畏之如虎”。虽然过于偏激,但对当时河南官场“畏刑不畏法”的混乱风气而用,收到了较好的实效。

  建立“不愿腐败”的自律机制。除了三大“模范总督”之外,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总督李绂,他清正廉洁、学理精深,出身于状元及第,科举而为官。他总督湖广,文风颇盛,因人而宜,致力于建立以人为本的自律机制。一方面他以身作则。清廉自持,耿介而不妄取,从不收受俸禄以外的任何钱物;另一方面他强调思想教育。多次要求官员组织学习以“清圣祖训”为代表的封建道德观念,希望官员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来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。对于贪官,他重文戒而轻刑罚,认为“去其颜面而甚过刀斧”,这确实促使了一些好名的仕大夫官员慎于律己、防欲力善。

   “雍正维新”就是以这四种机制为基础,建立起一整套反腐败、肃吏治的规章制度。在他在位的十三年间,结党之风大止、吏治也较为清明、人民生活安定、生产力进一步发展,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(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纪检委 韩丽芳)

        重温毛泽东同志的廉政事迹

  对自己,毛泽东近乎苛求。无论是战争年代,还是建设时期,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。他穿的衣服,从内衣到外衣,从上衣到鞋袜,全是补了又补。有的单衣补丁太多,都成了夹衣。开国大典时定做了一套中山装,以后10多年再没有做新的。转战陕北时,他 一直吃“二米饭”(小米、大米合起来做);进城后,以大米为主,有时掺些小米、绿豆;三年困难时期,他带头不吃猪肉,周恩来总理劝他也不听。他不用香皂,不用护肤品,甚至不用牙膏,只用廉价牙粉;毛巾被、睡衣,还有那床毛毯,不只补过多少回,一直伴他离开人世。 

  对子女,毛泽东异常严格。他从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搞特殊。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来,他没有留在自己身边,而是送儿子到农村锻炼;毛岸英要结婚,但未婚妻刘思齐当时不满18岁,他因此没有同意,说:“不到年龄就是不能结婚”;朝鲜战争爆发后,他又送毛岸英上战场,一些同志劝他,他却说:“大敌当前,匹夫有责,毛泽东的儿子也不能例外。”女儿李敏、李纳考入大学后,只是星期六回家,学校在市郊,卫士长李银桥看天黑路远,瞒着他派车去接,他知道后非常生气,说:“我的荣誉,孩子不要沾,我是我,孩子是孩子。” 

  对腐败,毛泽东深恨痛绝。1944年,他就把郭沫若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列为整风学习文件,要求全党引以为戒,不当李自成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,他又告诫全党,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。北平解放后,他把中央机关进京视为“赶考”,要求大家“考”个好成绩,不要退回来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发动和领导了“三反”、“五反”运动,亲自批准处决了腐化堕落分子刘青山、张子山。他说:“我们是共产党员,永远不能搞腐败,要经得起考验。” 

  在毛泽东的廉政事迹中,上面列举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,但就是这很少的一部分,足以体现了人民领袖的高风亮节,足以使我们深深为之感动。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,没有一个比毛泽东更大的,论手中的权力,也没有一个比毛泽东更大的,但毛泽东从来没有居功自傲,从来没有以权谋私,他心里想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利益。毛泽连是毛泽东的堂弟,生活困难,当有人问毛泽东能否为毛泽连的处境说一句话,让地方政府关照一下时,毛泽东温和而坚决地说:“那是办不到的事情,泽连的困难我清楚得很,全中国像他这样的困难户有的是,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弟弟就与人说照顾,那样做我就不能当中国的主席喽。国家很困难,但我相信日子会好起来的。他的困难,我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帮一把。”这段话不正是毛泽东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写照吗?亿万人民为什么深深怀念毛泽东,原因不也正在这里吗? 

  重温毛泽东的廉政事迹,在当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。这是因为,党内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,极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,损公肥私,捞取好处,搞不正之风,群众对此意见很大。这是因为,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,已吹响了反腐败的号角,反腐败斗争正向纵深发展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每一个同志,尤其是领导干部,都应该以毛泽东为榜样,廉洁自律,秉公守法,做反腐败的坚强战士,为纯洁党的肌体做出新的贡献。 

  领袖风范永远激励着我们!

          (来源:光明网 作者 赵加洋)
责任编辑:长武县法院